2018/11/12

長大的路


Nu已經高三了。

前不久和麗滿、宜和聚餐,她問:「Nu最近應該很忙吧?是不是最近要模擬考了?」我涮著火鍋,隨口答:「不知道耶,隨他。」大概是回答的口氣表達讓她有點誤會,她訝異的看著我問:「怎麼了嗎?是發生什麼事嗎?」哈,其實完全沒事。我的不知道就是什麼時候模擬考?他有沒有忙著準備?他高三了有什麼想法?統測升學有哪些學校哪些科系可以選擇?.....這每一個問題,我通通不知道,我也覺得不需要知道,因為要升學的是他不是我,該在意的是他也不是我。而隨他的意思,是我們也早早表達我們的想法,想升學但不想花時間唸書,隨便考到沒聽過名字的科大,就去念個大學文憑,可以。覺得自己只有特別領域有興趣,適合國外的教育,想申請國外學校,也可以。覺得唸書沒興趣,想直接工作,當然也可以。不管選擇哪一條路,我們的責任就是根據我們的經驗值,分析每一個選擇要考量的點給他參考,但最後的選擇權在他,我們會尊重他的選擇。

過去的一年多,我和老公在孩子的教養這塊,我們有很多的討論。共識就是,希望我們要做到對兩個大小孩完全的放手。 年底就滿十八歲的Nu,不是小孩子了,他已經到了必須為自己行為和自己的決定負責任的年紀了。做到這樣放手的媽容易嗎?其實,真的不容易。 知道無為而治,放下自己對他的焦慮,放下自己和世俗的價值觀,相信他有能力做選擇,是唯一可以讓他長出自己的樣子,也讓自己身心輕鬆的唯一一條路。你問我做到了幾分?跟一年半前的自己相較,我自己覺得已經覺醒了很多。但跟期望中的完全放手,其實自己大概只做到五十分,連及格都還不到。

經過他房門口,看他癱坐在床上滑手機,好想說:「你把該做的事先做完,有空再來看手機吧?!」但理智告訴自己要忍住別嘮叨。走進自己房間繞了幾圈,深吸口氣走出來,經過他房間,很不想瞄但是餘光就是又瞄到他還是癱在那。走進廚房裡這兒摸摸那兒擦擦,繼續深吸幾口氣,前一秒還在告訴自己別管別管,下一秒就控制不住走到他房門口說:「要看手機坐在椅子上看,你這樣癱在床上,脊椎以後都變形了...」說完,又忍不住加一句:「你那個什麼什麼截止日期快到了,再不弄時間會很緊,不要什麼都要留到最後一天還在趕工。」已經N次了,他就冷冷的回我:「我自己的時間,我自己會安排。」理智都知道,這個時候,就是閉嘴走開就是了。但我就是很不理智的賭氣繼續嘮叨:「會安排最好,不要最後一天才在說這個沒注意,那個忘了。」這,就是凡人老媽的日常。明明理智清楚知道,對這年紀的他生氣碎念,既改變不了事實,傷了親子關係,也傷了自己的健康,是三輸的一種做法。明明就知道旁邊那條路才是康莊大道,就老是賭氣的往這邊踩一腳。

然後呢,控制不住的嘮叨之後,那扮演我心靈導師的老公,通常睡前就會來給我一場諄諄善誘的道德勸說。 常常聽著聽著,又分心了,就想著,他怎麼這麼像搞笑漫畫裡的唐三藏啊?老在我耳朵邊嘀嘀咕咕說不停。有時心裡忍不住os那句 「xx歲的男人只剩一張嘴...」的廣告詞,忍不住讚歎發想出這句經典名言的廣告人,真是太有才了,怎能對這年紀的男人下了這麼貼切的形容?!其實,我又不笨,他要勸我的我都懂。他常說,我們跟人家不一樣,我們四個小孩的年紀差距太大, 如果我們還一直沒辦法對猷和Nu放心放手,一直還在擔心這個,焦慮那個,別說弟弟妹妹青春期後,我們已經年紀很大想管都管不動了,如果我們不改變,我們能不能一直身體健康把弟弟妹妹帶大都會是個問題。然後,嘀嘀咕咕勸說後,最後總說:「妳不要再生氣了,下次你覺得弟弟妹妹很番,覺得看什麼不順眼快要生氣了,你就跟我說,通通交給我,OK?」不專心的我,看著他動不停的嘴巴,想像他戴著三藏法師的頭套,手拿著法丈,然後在廚房裡拿著鍋鏟忙著做早餐的樣子,忍不住笑的連說OKOKOK....

這一個月的Nu開始陸陸續續送出特殊選才的報名申請。大學的特殊選才,我們一直到八、九月才第一次聽說這個特別的升學管道。他想要申請的資工系名額,公私立學校全加起來也沒太多,他要以高中三年參加樂高機器人競賽的成績申請,其實我的感覺並不是那麼容易。每個學校的資格規定,大多還是以參加奧林匹亞數學、物理、化學、生物....這在某學科上特別突出的學生,或是科展得名的學生為主。有些稍微放寬資格的,就是多了一條對軟硬體有特別專才,有事證足以證明者。雖然知道不容易,但這總是天上掉下來,多出來的一個機會。準備的過程,審視自己高中三年的經歷,準備自傳時,努力的想著該怎麼用文字來表現自己。準備不同學校的資料,也因為這個機會,讓他更深入知道他想念的資工系,到底在學哪些科目,不同學校方向不同在哪?.....我想,就算最後回到原點,什麼學校都沒有,這準備過程,Nu應該能更清楚知道他的興趣和方向,這也是很大的收獲。總之,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不會有任何一件事情是白做,不會有任何時間是白白浪費的。

今年釋放出特殊選才名額的大學系所選擇不少,看了每個系的資格規定,特別提到曾自學或參與機器人競賽有特殊表現的有三個系所,但這三個呢,沒有一個是他想念的資工。我猜想,也許申請這三個,對Nu是相對機會稍高的。雖說放手,還是忍不住遊說他報名,忍不住的又拐又哄的說,反正報名費不貴,當申請個經驗,真的上了再來決定也不遲。只不過我也清楚,不管旁敲側擊,甚至昨晚直接把申請學校列表叫他填出他的志願順序,他其實很一致,他覺得知道自己興趣在哪,知道自己方向是什麼,儘管聽爸媽的建議,把資格規定提到機器人競賽的三個系所也列入申請的名單,但這三個,在他志願序裡就是最後三個。甚至一再說了,如果最後就上這三個其中一個,他甘願放棄,認命去考統測,就是要念資工。

我相信,很高很高比例的高中生,到高中畢業了,大學填志願時,都還不那麼清楚知道自己喜歡什麼、想學什麼。應該很多很多小孩還是分數到哪裏就念哪裏,或者就妥協於分數,選校不選系。往好的方面想,Nu相對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,他的目標明確不妥協。他不管大人世界的思維,大人們想,職校生升學體系不同,這些有特殊選才名額的大學,即使是私立學校,起碼都老字號的大學。這些大學,對職校生來說,一方面要用考試成績進去並不容易,一方面學生素質和大環境,應該也比後來改制的一些有的沒的科大來的好吧?大人們的思維,似乎還是難跳脫這個傳統價值的框架。最後申請結果是個未知數,寫日記的好處就在這,一邊寫一邊在整理自己的想法,一邊在說服自己放下對好和壞的分別心,他能不能上榜,最後會怎麼發展,冥冥之中自有安排。最後就該回到最原點,最終的選擇權在他,尊重他的選擇,就讓他長出自己的樣子吧!

前不久和樓上鄰居茱亦媽請教事情的時候,聊著聊著,她說:「你的孩子可以送出去就送出去讀吧!」她是個國中老師,在學校的工作環境,大概很有感接觸到的學生和家長,在各個方面不知不覺中已經變得很不一樣了。她看我們,覺得我們算是家庭教育好的家庭,教出來的是正常的小孩。但正常的小孩在目前教育的大環境,在她看來會是陪葬品。其實,在猷國中時,我完全沒有這種感覺。但隔了四年,Nu念國中時,別的班我不清楚,他那一班同學的樣子,我一直想不懂怎麼和猷班上同學的樣子差異這麼大?一直到後來和他班上同學的家長對上了,親眼領教了,才相信,原來每個家庭在教育孩子是這麼的不同。記得有一回,開車帶Nu到美麗華,車剛停妥,隔壁車的人開門下車,大剌剌碰的一聲,車門用力一推,就撞到我的車身。那位小姐看了車內的我一眼,完全沒事一樣的轉身就走。我馬上下車喊她說:「小姐,妳開車門撞到我的車了。」她冷冷看了一眼說:「也不過輕輕刮到一些,有那麼嚴重嗎?誰叫你的車那麼大台。」一聽,氣的我吹鬍子瞪眼睛的對她破口大罵。總是以和為貴的Nu還說:「媽媽妳太兇了啦。」如果不是碰到親耳聽到,我真的很難想像怎麼會有人是這種反應,會很想不透這種思維是怎麼被教育進到她腦袋的?同樣的,我也是這麼被Nu同學的媽媽用極大的聲貝嗆的,她也是說:「言語霸凌也不過是說幾句話而已,有那麼嚴重嗎?你也太保護小孩了吧?」茱亦媽媽說的,我其實非常懂她的意思。日子一天一天過,不經意碰到的一點小事中,其實越來越懂,因為少子化,因為自我意識越來越高,小孩接觸到的同學,我們接觸到的人,越來越不是我們期待給孩子的環境。但送出國,如果我能做選擇,這不是我的選項。

回到尊重Nu的選擇,其實我們提供他每一個我們想得到的選項,當然包括出國唸書。如果他有意願,他覺得不一樣的教育方式比較適合他,當然不阻攔。前不久和十幾年前一起住在蘇州的朋友們聚餐。大家的先生們都是集團公司外派在蘇州的同事,當時同住在一個公司蓋的生活區內幾年,常常這家串門子,那家聊八卦的有一段特別的革命情感。那次聚餐,除了我,有五個太太,然後他們各有兩個孩子。有一個太太比較特別,她是在比較早期就帶兩個兒子移民加拿大,所以小孩從小一路就在加拿大求學、結婚、生子。另外四個太太的小孩,只有一個在台灣工作,一個跟Nu一樣大,明年暑假就出國。他們五家總共十個小孩,就一個留在台灣,其他九個都在美國或加拿大。有已經結婚生子的,有還在唸書的,有已經畢業留在美國工作的,有很快就要過去的。共通的點就是,媽媽們一致都說,如果在外面有機會,我們不會要他們回來。

聚餐回家後和老公聊天,我們兩個,很常在瞎扯著彼此對生小孩的意義的想法。關於送小孩出國,兩個人想法很一致。大家都說,外面比較有機會。我想大家說的機會,無非是比台灣好的工作,比台灣好的收入,然後也許遇到比較好的對象,有比較幸福的未來。我聽到的重點,應該就是好學歷 =高收入=幸福人生。但放眼周遭朋友,有著顯赫國外學歷的,工作升遷就很順利,薪水就很高,生活就都很幸福快樂嗎?大家都知道不是,但價值框架依舊覺得,如果學歷好一點,經濟能力好一點,機會總是比較高吧?附近自助餐店的老闆,常常提到他有四個小孩,老大在澳洲,老二老三老四在做什麼。言談之中,可以聽的出來,老大是他的驕傲,但是一年難得見上一面。在澳洲的老大過的是不是比其他三個留在台灣的孩子幸福不知道,但他就是父母特別的驕傲。朋友小孩從小在加拿大長大,結婚生子了,自然而然那裏才是他們的家。聚餐時,聽朋友說到先生癌症開刀,是她妹妹陪她在開刀房外,體恤的說兒子孫子得上班上課不用麻煩他們了。 聽不完的例子我都覺得,大家對小孩的愛都是這麼的無私!所以,生養小孩的意義,是不是就是完全的義務,只要他們好,就無所求了呢?

雖然,我並沒有養兒防老的想法,每個小孩會在哪落葉生根,也不會是你能強求的。人生,什麼是幸福也沒有任何一個絕對的標準。只是,提醒再提醒自己, 他的路讓他自己走。別給他外國比較好的觀念,別把他推遠了;也別以愛之名把他拴住了。

只是,明年妹妹要念小一了,我在想,教國中的茱亦媽已經對國中學生和家長有改變很大的感觸。到妹妹這個世代,我們會接觸到的家長,會和猷和Nu小學時有多不同,我好像也有了想像空間。比起Nu的特殊選才,最近我最常google研究的,反而是哪裏有脫離傳統教育體制的森林小學可以選擇?帶兩個小孩走過傳統的升學路,下面兩個,真想帶他們走走不同的路.....就..讓他們長出自己的樣子吧!!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